據記載,較早的補牙術是用藥物填補蛀孔的。漢墓出: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敘述了用榆皮、美桂及其他幾種藥物填牙齒的方法,這可以說,是我國較早的牙齒充填術。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著作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了以雄黃、葶藶:味,末之,取臘日豬脂溶,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,點藥烙之這一方面可以填補其孔,另一方面由于藥物作甩可以止痛但是這種修補牙齒的方法,不能較久。繼后,在藥物填補的基礎上,出現了汞合金的填補法。
想了解更多?立即“在線客服”
關于拔牙補牙的問題
根據宋代文獻引述,唐代于公元659年頒行的藥典的《新修本草》中已經記述了用汞合金充填牙齒的內容。汞金是一種含有汞(水銀)的合金。它的主要成分是銀和錫少量的銅和鋅,先將這些金屬以一定的比例,配制成合金,銼成粉末,然后與汞調和成富有可塑性的軟體凝固后即成為相當堅硬的汞合金。據稱,用之“補牙齒缺落”,能獲得“凝硬如銀”,這是較早的汞合金補牙劑。當時我國稱其為“銀膏”。推薦閱讀:如果補牙后出現牙痛該怎么辦
蘇州口腔醫院醫生說,關于汞合金的發明創造,過去總有人認為是外國人發明的,其實是錯誤的。歐洲在19世紀初,才開始使用汞合金補牙,而我國在公元7世紀的唐朝,就用汞合金了。這是國在口腔醫學方面的又一項性重要發明。推薦閱讀:補牙需要殺牙神經會疼嗎